我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不一,每个地区都有其的建筑风格。在古建筑中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当属斗拱结构与榫卯结构。它们既能联结建筑,又能起到装饰作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体系。木拱廊桥以其的编木结构,科学地解决了受力问题,历经千年风雨保存至今。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徽派传统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类型,其营造技艺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营造过程中,砖、木、石三行工匠相互配合,木雕、砖雕、石雕是徽派传统民居的精华部分,同时其中也很好地应用了彩画艺术。现在的徽派建筑主要延续了明代内设天井的平面布局和三间五架的建筑形式。
窑洞营造技艺(地坑院)
地坑院又称天井院,是一种“平地挖坑,四壁凿窑”的民居形式,位于黄土高原,是古代人们穴居生存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
蒙古包营造技艺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史籍中就有“穹庐”“毡帐”等名称,清朝时改称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有代表性的民居,一般使用轻捷便携的材料,方便建造、拆卸、搬迁和修理,内部宽敞,可通风、采光,并借鉴了木工、刺绣、编织等技艺,是一种适合北方气候和游牧生产的民居。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黎族船型屋是黎族古老的民居形式。外形像篷船,内部像船舱,因而被称为“船型屋”。黎族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它的筑造汇集了瓦、木、土、石、油漆、彩画、镶嵌、裱糊等各工种匠作技艺,营造中选料上乘,工序严谨,做工精细,既体现了威严的气势,又对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
吊脚楼既是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土家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它立于平地,半边楼建于倾斜度较大的山坡上,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每排柱的外一根自上而下截齐上屋基处,形成吊脚柱,“吊脚楼”因此得名。它解决了山地民居建造与狭窄空间地貌的*矛盾,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智慧。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毡房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毡房营造者可以自制彩色毛线,编织草帘、擀制花毡,不用任何图纸和纹样,边绣边制,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 |